close

金石堂醫療保健 解憂診療室



金石堂醫療保健

解憂診療室





解憂診療室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現在雖然醫療進步快

但很多文明病也持續的在發生

有許多醫療保健知識都在更新

小編現在也會多翻閱一些書

來了解更多的保健知識

吸收很多新的知識打破以往的迷思

現在有很多書會提到

飲食調整、運動、按摩、保健常識等

大家可以多多閱讀唷

小編今天要分享最近看到的書↓↓↓

解憂診療室

這本小編是在金石堂看到的

裡面有豐富的健康觀念

多閱讀多收穫唷

推薦給你們~

大家如果對 解憂診療室

有興趣的話

可以參考看看唷

下面有折價卷傳送門

話不多說快去逛逛買好書吧





小鴨 金石堂購物折價券傳送門

解憂診療室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用藥知多D







斷藥:不開藥的自癒處方箋,帶你脫離生病吃藥的惡性循環!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解憂診療室》



    每個人都可能罹患憂鬱症!



    醫療奉獻獎得主、最權威的「生命守門人」& 自殺防治專家、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,攜手陪你走出情緒低谷,重拾樂活人生!



    你今天心情不好嗎?

    失眠、緊張、悲觀、容易動怒......

    是憂鬱的前兆,還是你的心發出了求救訊號?



    上有高堂,下有幼兒,無法退休的「三明治世代」;飽受失眠困擾,濫用安眠藥成癮的單親媽媽;失業背債,妻離子散,醉看人生的中年男子;為強迫症所苦,事事力求完美的工程師;經常忘東忘西,還因為妄想症而出手打人的老太太......

    他們努力生活,卻都被無可名狀的「憂鬱」給擊垮。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2大原因,全世界每4秒就有1個人自殺未遂,每40秒就有1人自殺身亡,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,而其中80%都與情緒障礙症有關,特別是憂鬱症!

    但憂鬱症其實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對它的誤解與迷思,造成大多數患者拒絕或延誤接受治療。本書即透過13個臨床真實故事,從最常見的失眠症、適應障礙症、恐慌症、飲食障礙,到強迫症、酒精與藥物濫用、失智症與自殺議題,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憂鬱症的各種樣貌和治療方式。書中並附有「心情溫度計」,讓大家可以簡單地自我檢測自己和周遭親友的情緒狀況,只要以同理心好好認識、勇敢面對,每個人都能走出憂鬱的低谷。















      各界專家、名人舒心推薦!

      【臺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】方俊凱

      【臺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】周煌智

      【三花棉業公司董事長】施純鎰

      【臺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當家臺柱】孫翠鳳

      【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?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第八屆理事長】廖士程

      【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】劉嘉逸

      【臺大護理學系所暨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】賴裕和

      【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】賴德仁

      【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?屏東迦樂醫院院長】龍佛衛

      【中華民國精神衛生護理學會常務監事】蕭淑貞

      【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?學輔中心臨床心理師】韓德彥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吳佳儀 副教授



      現任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、臺大醫院護理部兼任督導長、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、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以及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,專長為精神衛生護理、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及自殺學相關研究,長年致力於自殺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之教學與服務,近年來著重在臨床重度憂鬱症患者之「社區再融入」模式建構與發展,並發揮自殺學專業背景,走訪各縣市自殺防治前線業務,積極投入跨領域精神醫療與校園心理衛生教育訓練工作。

      吳老師具有豐富的社區與臨床憂鬱症患者照護經驗,曾擔任科技部多項研究計畫主持人,主題涵蓋提升醫院跨科護理師自殺風險評估能力、臨床病患心理健康求助行為,以及大學生壓力管理影響因子探討。她亦將研究成果延伸至大學通識教育,自2014年起開設創新之「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」大學通識課程,積極培育大學生成為生命守門人,守護校園心理健康。近五年內已有逾30篇同儕審查之國外學術期刊論文(第一或通訊作者),同時積極發表有關自殺危險因子(情緒障礙症、老人自殺、媒體影響力、網路霸凌等)、自殺保護因子(自殺風險評估、自殺防治醫學教育等)以及心理健康相關主題文章。



      李明濱 教授



      臺灣大學醫學院畢業,現任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及職能治療學系、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教授、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兼心身醫學科主任、衛生署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」主持人、《醫學教育》雜誌主編。

      曾任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、亞洲暨大洋洲醫師會聯盟(CMAAO)會長、世界醫師會(WMA)醫學倫理委員會顧問、社會醫學事務委員會顧問、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、臺北市醫師公會顧問、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、臺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等。

      曾經榮獲總統府建國百年授勳專案三等景星勳章、行政院衛生署二等獎章、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、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貢獻獎,並六度獲選臺大醫學院教學優良教師、二度獲選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及教師社會服務傑出獎。他推動臺大跨科整合的照會醫學制度和醫學教育改革,921地震後更積極成立「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」及「臺灣自殺防治學會」以整合精神醫學資源,在臺灣身心醫學領域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,發表學術論著五百餘篇。



      【真健康】官網:www.crown.com.tw/book/health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前言



    四十年前,在精神科還不普及的年代,選擇精神科為終身職志,往往會被親友質疑:「唸了那麼久的醫學院,為何不當一名可以救人一命的醫師呢?」



    事實上,如果不好好治療的話,憂鬱症也是會致命的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統計,憂鬱症與癌症、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;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,其中85%都跟憂鬱症有關。而只要有一個人自殺,平均會有六個家屬因此遭受身心創傷,憂鬱症衍生的後果不容小覷。



    有個朋友曾提出這樣的疑問:「精神科瘋子很多嗎?」



    「瘋子不多,但是有壓力的人很多。」我說。



    「原來精神科也會看壓力喔?」



    「對啊,我就是看心理壓力的。所以,離婚有壓力的人會來看我,失眠睡不好也可以來看我,甚至中風也可以來看我!」簡單的短短幾句話,就足以讓一般人了解精神科沒什麼可怕;不只是精神疾患,連常見的睡眠問題、壓力問題,也都在精神科診療的範疇之中。



    在引發憂鬱症的原因之中,壓力並非最直接的唯一因素,不過,卻常常是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」。



    世界各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,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名患者可能有憂鬱症狀。在台灣,憂鬱症的盛行率並不亞於世界各國,但令人擔憂的是,僅有約20%的患者會求助精神科,呈現「高盛行率、低就診率」的現象。很多人寧願到其他科看診,也不願踏進精神科的大門,擔心承受旁人的異樣眼光。他們深受憂鬱情緒所苦,卻害怕被視為軟弱、抗壓性低、不夠堅強,因而羞於求助他人,或一味壓抑情緒,這也是憂鬱症就診率無法提升的一個常見原因*。



    哭泣不代表軟弱,憂鬱也並非不懂調適壓力,當我們因情緒問題而感覺痛苦時,很可能就是身體所發出的一個警訊、一個求救訊號,在告訴大腦:這座人體工廠有某個部門出現問題,必須加以檢測或維修了。



    看對科,才能對症下藥



    憂鬱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,「感覺憂鬱」確實是相當普遍的現象,但並不代表真的是憂鬱症。一個人會有憂鬱的情緒、行為等症狀是正常的,例如失戀或有工作壓力時,一定會有心情不好、提不起勁的感覺,不過還不到「生病」的程度。憂鬱「症」是一種病,會造成生活功能障礙,除了讓人不快樂,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之外,還會合併激動、不安、焦慮、失眠等狀況。此外,人類的身、心是合一的,大腦會將其整合在一起,所以憂鬱症也可能引起諸多身體不適症狀,例如頭暈、耳鳴、口乾舌燥、心悸、腸胃蠕動差、便秘、全身無力及痠痛等情況。憂鬱症除了造成生理功能障礙之外,胃口也會發生變化,有些人會厭食、吃不下飯,但也可能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。有些憂鬱症嚴重的病患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,是因為大腦的認知部分產生了負面想法。



    憂鬱症是一個症候群,擁有很多症狀同時出現的特性;正因為如此,精神科醫師在確認診斷前,都會先排除病人的憂鬱是否為身體疾病、腦功能障礙,或其他原因造成。有時某些藥物,如治療腸胃問題的用藥,也可能吃了坐立不安導致憂鬱。



    由於憂鬱症表現出來的樣貌是多樣化的,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不舒服的情況,因此憂鬱症病患可能四處看病,每科都去掛號,逛遍了各家醫院卻找不到病因,病情自然也沒有辦法獲得改善。當他們處於憂鬱、絕望的情緒之下,當下可能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,此時更需要周圍的人協助。親友的支持對憂鬱症病患來說是相當重要的,必須發揮同理心,多傾聽、多陪伴,並且陪伴他們就醫。



    憂鬱症表示病患的生理及心理都生病了,此時需要勇於面對它,才知道如何走出來。因此,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認識它。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憂鬱症,只要及早接受專業治療,都有痊癒的機會。這也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,希望讓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知。



    ◎有關去汙名化之網路短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H8psBAYy1Q



    很多時候,只要早點求助醫療的資源,或是身邊的人多付出一分注意,憂鬱症患者的命運就可以得到改變。這也是我們一直呼籲的,憂鬱症越早發現、越早就醫越好,不但痊癒的機會高,病患也有更多機會及早回歸生活常軌,去做他們想做的事。



    你今天憂鬱嗎?



    大家看過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)這部動畫電影嗎?它以擬人化的手法,描繪人類大腦中的五種情緒。其中,戴著大眼鏡的憂憂(Sadness),總是低眉垂頭,一臉憂愁。她不但沒什麼自信,想法總是很悲觀,遇到令人沮喪的事,還會提不起勁來、連動也不想動。



    憂憂的言行舉止,就是處於憂鬱情緒時會出現的狀況:心情低落、沮喪、感到悲傷,吃不下飯、睡不著覺,忍不住哭泣。



    舉凡是人,都會有憂鬱的情緒,例如上班族的「週一症候群」,許多人到了週日晚上就悶悶不樂,但是當引發憂鬱的原因或事件不再存在,憂鬱症狀便可能獲得改善。不過,如果憂鬱情緒一直持續下去,甚至長達數週或數個月,並且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與干擾,這時就要思考,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情緒低落,而是罹患了「憂鬱症」。



    檢視憂鬱症的九大症狀



    要確診憂鬱症,無法只靠單一症狀判定;一般來說,需要符合下列九大症狀中的五項以上:

    1、在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時間感到難過。

    2、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。

    3、體重減輕(在非節食時)或體重增加。

    4、睡得太多或太少,或是過早醒來。

    5、總是覺得疲累和虛弱。

    6、缺乏自我價值感、有罪惡感或無望感。

    7、常常易怒和坐立不安。

    8、在集中注意力、作決定或記憶事物方面有困難。

    9、反覆出現想死和自殺的想法。



    一旦出現五項以上症狀,並且狀況持續至少兩週,經由專業醫師的診療與會談後,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。



    此外,憂鬱症還有一項特性,就是出現「不同區域的身體疼痛」,它們看似與憂鬱情緒毫無關聯,但在臨床上的很多例子告訴我們,憂鬱症會以莫名的身體疼痛來表現;尤其當病人同時有其他身體疾病時,憂鬱症也比較不容易診斷出來。



    有的病人因為全身不舒服、痠痛或疼痛,去醫院做檢查,卻始終找不出原因,直到與精神科醫師談過之後才恍然大悟,原來是憂鬱症作祟。當病患最終得知自己罹患的是憂鬱症,並非什麼怪病時,反而能夠放下心中的大石頭,坦然去面對。



    醫師在診斷憂鬱症時還有一個衡量標準,那就是對於病患的生活,是否已經造成了「功能損害」?例如:臥床不起、常常無法出門去上班上學,因而影響工作或課業表現,甚至到了被公司開除、被學校退學的程度,這樣就已是嚴重的功能損害。



    當日常生活不能正常運作,病人會感到困擾和痛苦,若沒有及時處置,往往會加速病況惡化,嚴重者可能走上自殺一途。憂鬱症病患一直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,如果身邊有人出現憂鬱症狀,不妨多留心、給予關懷,並且適時地提供幫助,避免憾事發生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224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• 作者:吳佳儀 副教授,李明濱 教授

    追蹤


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平安文化

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功能說明





  • 出版日:2016/12/5








  • ISBN:9789869360883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解憂診療室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illiem2254g 的頭像
    williem2254g

    黃恆虹的精緻分享

    williem2254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